008-465+30高.jpg

在現今已~科學騎車的觀念下,用體感來寫輪子

基本上就是等著被劈被唾棄

但....我就沒再用車錶數據在騎車...

上路就是一切隨感覺,

還有用頭腦記路線里程的方式來分配體力

只能這樣體感寫了~哈

所以很可能就是廢文一篇。請見諒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有幸在上星期六~

友人借出 KALOS 30板高爬坡輪(愷樂) 30高2:1的機會,

回到家後趕緊處理裝上,等星期天出門試試,

還沒來的及摸清輪組特性就直接開始吧。

 

因為我車上沒有任何數據錶頭,

(只開手機記錄strava)

也就沒的邊騎邊看什麼速度/迴轉/功率維持,

就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.....體感騎車派.(((完全不科學~要被噓了)))

因為只抓取GPS速度,所以截取的圖就將就參考吧。

 

所以一開始要怎麼試!!!???

同路線,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......掛大盤騎全程。

路線可以拆分2段來比較(圖1跟圖3)

圖1是前段較陡的短坡,圖3是全段的路線

 

001-148圖1.jpg

 

003-圖3-148+139統計OK.jpg

避免器材差異過大,此篇比較的成績

都是取用465+3組不同的輪組

(飛輪11-28 / 大盤50-34都相同),

  1. ZIPP TANGENTE COURSE 25C)
  2. CP006+ 45高後輪 (馬牌GatorSkin前23後25)
  3. 高2:1 (維多前2級,後輪維多PAVE EVO CG)

 

不過齒比的使用上3次是有分別的,

使用CL34與45高時,騎行過程是大小盤與飛輪不時切換使用,

30高2:1則是大盤50T只切換飛輪。

 

因為是爬坡輪,避面體力保留太多就去爬坡,

所以比平時相同的路線多騎了10多公里距離才進坡。

 

面對前段坡,即便是最陡處,

使用50-28,感受到迴轉並沒有掉的過低

(同段陡處即便34-28..當騎45高時迴轉會過低)

最後時間上就如圖1,刷新了時間。

 

進入後半段, 騎30高的感受就是比之前更好騎,

事後看3個的成績比較也是這次30高的最快(圖4)。

004-圖4-148+139統計OK-002.jpg

 

而這次路線統計的時間表中(圖2 / 圖3),

因該會有不少人覺得;沒換車的時間也跑的不錯,

甚至(圖3)的最佳時間還是舊車跑出來的,

但看(圖2)就可以明顯知道,

2016年開始恢復騎車到2018結束前是練騎車高峰。

002-圖2.jpg

2018年底時發生了一些事騎車就又斷掉了。

2019到2020沒有練的特別勤,

靠器材卻讓自己騎的輕鬆很多(465)

尤其是騎車完的疲勞度更是比以前少太多太多了。

 

回到30高2:1,

擔心平路不好維持速度;平路不好騎嗎?

騎後個人覺得根本不需要煩惱,

相當好維持速度~輪子相當順的一直踩迴轉。

(((尤其當是跟車時…就是順順順的爽跟)))

 

擔心這輪子不能衝!!!!???

看看我們回程的(圖5)

最後大里橋是我們隊友最愛噴的最後一橋

之前如果是騎坡完回程,

最後上橋前能咬住跟上火車,

雙腿就硬到不行甚至放掉,

這次在上橋前拉高轉速就很順的跟上去

最後還能自己再加速噴出去……(圖5)

說這是純爬坡輪!!!????我懷疑了@.@

005-圖5-大里橋ok.jpg

最後…..

當然還是需要找時間試試長坡爬才是正確的。

 

不過對於台灣這樣多丘陵與山路的騎乘環境,

這輪子真的在爬坡時能讓人輕鬆點。

文章討輪串同步於【剩騎士與只瘋車】貼文

PS:討論串中有提到輪組的差異似乎不是很大,

我有寫到一個點就是

強調回程這件事,
這三個成績,並不是進坡就把自己榨乾的那種試輪,
騎乘風格上因為常要自己獨推,
所以體感的體力分配上是要考慮回程。
就看這段45高會差那麼.....
因為用45高爬坡我會放掉滿多,
因為飛輪不夠大,避免耗掉過多肌力
只為了過山後...平路能開催,
像CL34...成績不錯!但回程速度就慢了,
甚至尾段就失速了。

006-465+小索CL34.jpg

007-465+45高.jpg

PS:後記.....現在2021年5月...我還是沒有去騎過長坡XD

但補上2021年4月同樣路段50/34-11-28齒比刷新自己的紀錄
2021-05-07-148+139統計OK.jpg

2021年4月11當日全程路線

2021-04-11-003OK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海苔hait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