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今已~科學騎車的觀念下,用體感來寫輪子
基本上就是等著被劈被唾棄
但....我就沒再用車錶數據在騎車...
上路就是一切隨感覺,
還有用頭腦記路線里程的方式來分配體力
只能這樣體感寫了~哈
所以很可能就是廢文一篇。請見諒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幸在上星期六~
友人借出 KALOS 30板高爬坡輪(愷樂) 30高2:1的機會,
回到家後趕緊處理裝上,等星期天出門試試,
還沒來的及摸清輪組特性就直接開始吧。
因為我車上沒有任何數據錶頭,
(只開手機記錄strava)
也就沒的邊騎邊看什麼速度/迴轉/功率維持,
就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.....體感騎車派.(((完全不科學~要被噓了)))
因為只抓取GPS速度,所以截取的圖就將就參考吧。
所以一開始要怎麼試!!!???
同路線,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......掛大盤騎全程。
路線可以拆分2段來比較(圖1跟圖3)
圖1是前段較陡的短坡,圖3是全段的路線
避免器材差異過大,此篇比較的成績
都是取用465+3組不同的輪組
(飛輪11-28 / 大盤50-34都相同),
- ZIPP TANGENTE COURSE 25C)
- CP006+ 45高後輪 (馬牌GatorSkin前23後25)
- 高2:1 (維多前2級,後輪維多PAVE EVO CG)
不過齒比的使用上3次是有分別的,
使用CL34與45高時,騎行過程是大小盤與飛輪不時切換使用,
30高2:1則是大盤50T只切換飛輪。
因為是爬坡輪,避面體力保留太多就去爬坡,
所以比平時相同的路線多騎了10多公里距離才進坡。
面對前段坡,即便是最陡處,
使用50-28,感受到迴轉並沒有掉的過低
(同段陡處即便34-28..當騎45高時迴轉會過低)
最後時間上就如圖1,刷新了時間。
進入後半段, 騎30高的感受就是比之前更好騎,
事後看3個的成績比較也是這次30高的最快(圖4)。
而這次路線統計的時間表中(圖2 / 圖3),
因該會有不少人覺得;沒換車的時間也跑的不錯,
甚至(圖3)的最佳時間還是舊車跑出來的,
但看(圖2)就可以明顯知道,
2016年開始恢復騎車到2018結束前是練騎車高峰。
2018年底時發生了一些事騎車就又斷掉了。
2019到2020沒有練的特別勤,
靠器材卻讓自己騎的輕鬆很多(465)
尤其是騎車完的疲勞度更是比以前少太多太多了。
回到30高2:1,
擔心平路不好維持速度;平路不好騎嗎?
騎後個人覺得根本不需要煩惱,
相當好維持速度~輪子相當順的一直踩迴轉。
(((尤其當是跟車時…就是順順順的爽跟)))
擔心這輪子不能衝!!!!???
看看我們回程的(圖5)
最後大里橋是我們隊友最愛噴的最後一橋
之前如果是騎坡完回程,
最後上橋前能咬住跟上火車,
雙腿就硬到不行甚至放掉,
這次在上橋前拉高轉速就很順的跟上去
最後還能自己再加速噴出去……(圖5)
說這是純爬坡輪!!!????我懷疑了@.@
最後…..
當然還是需要找時間試試長坡爬才是正確的。
不過對於台灣這樣多丘陵與山路的騎乘環境,
這輪子真的在爬坡時能讓人輕鬆點。
PS:討論串中有提到輪組的差異似乎不是很大,
我有寫到一個點就是
PS:後記.....現在2021年5月...我還是沒有去騎過長坡XD
但補上2021年4月同樣路段50/34-11-28齒比刷新自己的紀錄
2021年4月11當日全程路線